Search
首页 >钧瓷征文



【钧瓷征文】张小帅和他的钧瓷作品

发布时间:2020-03-20     作者:admin






2018年夏天,北京陶瓷艺术馆举办“中国陶瓷艺术设计高端人才研修班——国家名窑钧瓷班”,在创办人陈进林先生的力邀下,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陶瓷界泰斗、清华大学教授张守智先生,著名艺术设计教育家、艺术设计家、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先生,以及同为美术教育家的梁任生先生等一同为钧瓷高研班授课。
河南十几位钧瓷工艺大师不远千里来京“学艺”,成为众多国宝级大师的“关门弟子”,张小帅就是其中一位。不过那时候,我还不认识张小帅。


中国陶瓷艺术设计高端人才研修班——国家名窑钧瓷班

次年春天,高研班连续举办成果展示会、毕业典礼等活动,我有幸多次采访张守智教授和几位学员,连续录制了几期节目。而张小帅实在太低调了,始终都没有引起我的注意,也就不在我的采访之列。所以那时候,我还是不认识张小帅。不过,采访梁任生先生竟为我日后认识张小帅埋下了伏笔。梁先生说:“媒体对钧瓷宣传得太少,大家对钧瓷的了解太少。将来你们有机会去钧瓷产区的话,一定要为钧瓷多多宣传。”
三月春寒料峭时,张守智教授为验收高研班学员作品,要前往神垕考察各个窑口。我们正好接到任务,也要去神垕拍摄微纪录片《开窑啦》。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让我们跟上了张教授的行程。梁任生先生得知后,激动得像个孩子一样要跳起来似的,他兴奋地交代我,说:“你一定要去接触几个人,我先帮你联系好,你到了神垕就给他们打电话。你要记录在神垕的所见所闻,我等你回来。”


张守智教授为学员授课

于是,我带着梁先生给我的名单和嘱托,踏上了神垕那片古老的 热土。那份名单的榜首就是张小帅的父亲——张自军先生,“炉钧张”创始人。也正是通过拜访张自军老师,我才总算认识了张小帅。
张小帅和我同年,我们很容易聊到一块去,比如我们年轻的钧瓷人相较于老一辈艺术家,对市场更加敏感、更加渴慕,这样的话题等等。而且,他曾在福建霞浦服兵役,霞浦和我的家乡接壤,在没有动 车的年代,霞浦人往返福州,都在我的家乡搭乘渡轮。我们还开玩笑说,他在霞浦的时候,我们也许在某个轮渡码头擦肩而过。所以彼此一下子亲近了。


张小帅在研究钧瓷成色

在神垕忙于拍摄,工作一结束,我们就回北京了,与张氏父子也只是匆匆一面,没有更深入地交流。回京后,我向梁先生汇报我在神垕的见闻。他说:“你现在接触了这么多钧瓷人,但只要跟住一个就好,最好是五六十岁的,艺术创作成熟的,那么你就可以为钧瓷做很多很多的文章。”梁先生简直一语道破天机。我开始暗暗构想一部钧瓷电影脚本,关于父子情感矛盾、新旧传承之争的故事,人物原型就锁定在张氏父子身上。
然而,仅仅凭着我和张氏父子几个小时的接触,加上我们相距千里,根本不足以让我把他们丰丰满满地写进故事里。我在琢磨着如何对他们有更深入地认识。恰巧,北京陶瓷艺术馆开始举办钧瓷展,其中就有张小帅的作品。作品就是人,如果让一件瓷器开口说话,我相信它说最多的,一定是创造它的那个人。这时候,我开始关注张小帅的作品。


张自军和张小帅在探讨钧瓷

谈张小帅,一定绕不开张自军先生。并非因为张小帅是张自军的长子,最重要的是,张小帅是炉钧张的传人。梁先生给予炉钧张很高的评价,他说:“张自军80年代就跟着清华大学吕晓庄教授学陶瓷技术,是很了不起的即懂艺术、又懂技术的手工艺人。”这样一位了不起的手工艺人父亲,对儿子的传授,必定是倾其所有。所以我们从张小帅的钧瓷作品里,不仅能看到他本人的含蓄内敛,也能看到他从父亲身上传承而来的宁静与平和。
在我看来,名家纷呈的钧瓷谱系里,炉钧张是孤独的,同时又是深藏不露,更是富有创新精神,并富有洞察力的。
说炉钧张的作品是孤独的,源于张小帅对待艺术创作的本心。我首先想到的是金庸在《天龙八部》里塑造的逍遥子。逍遥子是逍遥派创始人,逍遥御风是该门派的第一神功,神秘莫测,如同夜空里一颗璀璨的恒星,孤独得分外明亮。


炉钧张作品

这种孤独,是屈原独处时候吟唱的“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在一片纷杂繁芜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品质;这种孤独,也是柳宗元超然物外沉思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于静谧处带出一个自己专属的世界;这种孤独,还是苏东坡脱离人群高歌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豪迈壮阔之中更带着丝丝苍凉。
这样的孤独,对一位艺术创造者而言,只有从嘈杂的世界退下来,安静地置身于自己想象的内在世界里,他才能发现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张小帅作品中所流露出的素净、淡雅的风格,看似自由自在,更是信手拈来,这让我们看见他已经做到了安静地与自己的内在相连结。


炉钧张作品

说炉钧张的作品是深藏不露的,则源于张小帅对待艺术的工夫。张小帅的炉钧釉作品青出于蓝,他的仿宋钧天青釉作品,无论从艺术或者技术方面都深得其父真传。
他沉迷于研究宋代天青、月白釉残器标本,深入原矿山采掘原料,不断配比釉料、结合泥料,反反复复推敲、实验。最终,他烧制出的仿宋钧天青釉作品,釉色达到了宋钧神韵的效果。
这种青白的釉色中晕开一片红、一圈紫,如同苍茫的雪地上,落英缤纷。又仿佛是空旷的天地之间,四处都静悄悄的,突然间闯入了一个鲜活的人物。这样的作品,久久地凝视它,我们就会从当下的世界抽身出来,从而进入另外一个世界,那是一个让我们能够独处、让我们能够与自己对话的世界。


炉钧张作品

炉钧釉在烧制过成中难度比较大,成品率比较低。张小帅跟着父亲张自军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传统炉钧釉的基础上,釉料重新配比,改进施釉工艺,创新烧成方法,使得烧制出来的作品比传统的炉钧作品釉色更加丰富多彩,釉面出现的结晶花斑,使得整个作品深藏不露,更加耐人寻味。
说炉钧张是富有创新精神,并富有洞察力的,则源于张小帅对待艺术的思考。尽管我和张小帅并无深交,但是,他的言谈举止,他的神情态度,把他热爱学习、渴望新的知识,把他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把他独创的富有价值的想法都表现得一览无余。


炉钧张作品

2012年,张小帅发现钧窑已恢复了历史上的柴烧工艺,而汝窑与官窑还没有恢复,于是大胆地向父亲提出自己的设想,要把钧、汝、官三种瓷器放进同一个窑里进行柴烧。
就连有着非常丰富的柴烧工艺经验的张自军,都被儿子这个破天荒的想法给怔住了。因为从古至今,还没有谁这样做过,就连陶瓷史书上也没有关于钧汝官三瓷同窑柴烧的记载。从烧制技艺上看,钧瓷是铜着色还原,汝瓷和官瓷是铁着色还原,三者无论施釉工艺还是烧成温度都相去甚远,所以同窑柴烧难度非常大,而且成本也非常昂贵。


炉钧张作品

张自军再三思考之后,还是否定了儿子的想法。那些年,炉钧张刚刚把柴烧钧瓷做得有声有色,得到了业界与市场的广泛认可,如果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物力去尝试这种毫无把握的试验,烧制一旦失败,对炉钧张的打击和损失都将是不可估量的。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张自军在若干年前尝试过把钧汝官三瓷的制作工艺施加在同一件作品身上,试烧了十几窑之后还是以失败告终,其难度可想而知。
张小帅不撞南墙不回头。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几位汝瓷与官瓷的工艺大师,没有想到的是,竟然得到了他们的一致支持。这些工艺大师们认为,张小帅一旦烧制成功,就为汝州汝瓷和开封官瓷恢复柴烧工艺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表示对张小帅的支持,两地的工艺大师们不惜把自家窑口的上乘作品提供给他作为参考。张自军看到儿子的决心这么大,只好默许了儿子开始一窑又一窑的烧制试验。


炉钧张作品

张小帅一窑一窑地试验,也一窑一窑地失败。当他看到不计其数的作品被烧毁、被砸掉,他焦虑不安的情绪也越来越浓,甚至几度认为自己当初的想法简直就是异想天开。就在他走进“死胡同”的时候,起初反对他进行试验的父亲站了出来,转而支持他。父亲开始陪着他一起装窑、点火、烧窑、开窑,并把每窑的烧制情况点点滴滴、详详细细地记录在册。这一对儿对钧瓷痴迷成癫的父子俩就这样在“黑漆漆”的日子里渡过了无数个寝食难安的日日夜夜。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历了两年的试验,他们每次开窑的成品率开始逐次攀升,偶尔还出现了几件非常别致的作品。一直到2014年6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恰逢“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已然成竹在胸的张小帅,在自家炉钧张工作室举办了一场“河南省钧、汝、官三大名瓷同窑柴烧开窑仪式”。这场意义非凡的开窑吸引了业界和陶瓷爱好者的竞相围观。

炉钧张作品

当天,开窑非常顺利,也非常成功。之后,钧汝官三瓷同窑柴烧的消息不胫而走,河南省多家主流媒体开始大量报道这一创举,竟引起了官方的关注。紧接着,省里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调研论证,最终授予炉钧张窑口为“河南省钧、汝、官三大名瓷同窑柴烧生产性保护研究基地”。三瓷同窑柴烧的成功在河南省轰动一时,同时,这一消息还惊动了远在北京的张守智教授。张守智教授对炉钧张的三瓷同窑柴烧惊叹不已,不仅连番几次从北京致电张氏父子表示以由衷的祝贺,更是凭借其在陶瓷行业的影响力,把这一喜事广为分享。
可见,张小帅对陶瓷领域无畏地探索,对自己人格透彻地了解,这就把自己和陶瓷紧密地绑定在一起了,也就使得他的作品有绳墨可循,深知旧物,又谨慎出新,富有创造力。


炉钧张作品

《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荀子·乐论》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尽管这些说的是文学与音乐,然而,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如此,都是作者情感的表达,文学音乐如是,绘画雕塑如是,陶瓷亦如是。
也正因为张小帅把自己的本心、工夫、思考完全融入到作品中,才会让人领略到一件陶瓷作品竟然如同一个人一样既孤独,又深藏不露,还极具创新精神,富有洞察力。作品难道不是一个活生生、会开口说话的人吗?如果我们无法洞见到这个人,我们就无法读懂作品里的灵魂。诚如古罗马文论家朗加纳斯在《论崇高》中所说,作品的崇高是作者伟大心灵的回声。不仅张小帅如此,每一位执着于艺术追求与创造的钧瓷人,皆如此。


炉钧张作品

事实上,仅仅凭借我对张小帅及其作品的这一点点认知,是不足以支撑我今天写这篇文章的。但是为了宣传钧瓷,让更多人了解钧瓷文化,借用北京陶瓷艺术馆办馆宗旨的那句话“弘扬陶瓷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年轻的钧瓷人,他们中间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代表人物,他们因为年轻,更需要被社会认可,我很愿意仅凭自己的绵薄之力,把这一点点的认知,分享给大家,希望更多的人来了解他们,了解他们对钧瓷艺术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作者:陈浩

合作官方:北京陶瓷艺术馆 钧瓷网


扫下图二维码进入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