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陶瓷艺术馆今日开工第一天,实行严格“单行通道制”,以加强对出入人员进行登记、体温检测、健康监测等。开工后,职场社交礼仪经常用到的问候方式如握手、拥抱等等,对于病毒的传播,都属危险系数较高。为了减少接触避免传染,小伙伴们纷纷打开脑洞,发明了碰脚、击肘等诸多新型职场社交礼仪。
新型打招呼方式应运而生的同时,咱们中华老祖宗发明的拱手礼也越来越被人熟知和使用。作为中华文明史中一个关键而又富有内涵的礼仪手势,拱手礼在华夏大地上流传数千年,也常被泛指为作揖或抱拳礼,是在西方握手礼进入我国前,在相见离别或表达感谢时国人最常用的一种礼节。
行礼时,双手互握合于胸前,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作揖时行拱手礼并躬身致意。
拱手礼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自西周初年周公开创的“周礼”。周代礼乐文化的主要内容都保存在《周礼》、《仪礼》和《礼记》这三部经典中, 即通常所说的“ 三礼“ 。其中《仪礼》一书对当时人所要遵守的日常礼仪细则记载的十分详细,其中规定士与士之间的交际礼仪的这一部分叫做相见礼,而拱手作揖礼就是相见礼之一。
拱手礼的手势都有着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例如左手抱右手,就是取义古代以左为尊的传统习惯,如道祖老子在《道德真经》三十一章所述“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同时,道教也赋予拱手礼新的内涵,称为掐“子午诀”。
子午诀手势取义左为阳生气也,右为阴杀机也,以阳抱阴,以生制杀。具体做法为: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内,掐右手子纹(即无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于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纹(即中指上纹),外呈“太极图”形,内掐“子午诀”。这种抱拳方式寓意为“抱元守一”,可用于日常行礼,也可以用于修习静功打坐时。
走进道教,学习学习老祖宗传下来的拱手礼,可以说,就是在探寻和触碰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痕迹。
而且,行拱手礼时彼此保持一定距离,文雅、庄重、大方,既避免男女差异以及关系比较疏离者之间不必要的尴尬,同时也比较符合现代卫生要求,在疫情防控期间,用拱手礼代替握手,是一种非药物的干预措施,拉大了大家的社交距离,减少了病毒传播可能。
细节决定成败,拱手礼这个文明小细节对当下防控成效颇有帮助。无论是排队相距一米,还是见面行拱手礼,只有当我们用文明细节方方面面筑牢疫情防线时,才一定能实现这场疫情阻击战的最终胜利。
见面不握手,不妨多行拱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