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首页 >馆内资讯



北京陶瓷艺术馆高研班学员 神垕镇青年钧瓷手艺人周贯涛和他的钧瓷情缘

发布时间:2019-03-12     作者:admin






北京陶瓷艺术馆高研班学员 神垕镇青年钧瓷手艺人周贯涛和他的钧瓷情缘

       禹州市神垕镇素有“钧瓷瓷都”的美誉,神垕因钧瓷而繁荣驰名。神垕古镇先后被评为“中国钧瓷之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里出窑的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让钧瓷因窑变而文明世界。神垕千年窑火,多少文人墨客为它驻足留墨,又有多少文化在这里诞生?神垕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这里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钧瓷艺术等各具特色。近日,记者有幸采访到神垕古镇优秀的青年钧瓷手艺人周贯涛,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探究他和钧瓷的故事。
 

早年拜门学艺学钧瓷工艺技术与瓷喜结良缘

       据了解,周贯涛生活的村庄石圪节村有个钧瓷古窑址,他从小接触钧瓷老瓷片,耳濡目染就喜欢上了钧瓷这门艺术。职高毕业后1996年走进孔家钧窑开始学习,在那里一待就是20多年。期间学习了成型、注浆、做坯、上釉等系统的钧瓷制作工艺流程。在日常的学习中,把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循序渐进的精心学习,因他工作细致、积极上进,通过几年的努力,他的钧瓷艺术有了很大提高,得到了孔家钧窑艺术家们的欣赏,很快被提升为车间钧瓷生产工艺管理岗位,此后周贯涛走向了他重要的人生之路。
年轻时候的周贯涛工作时总是保持一脸的笑容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与周贯涛正在交流约坯上釉
       “在孔家钧窑的这么多年,除了学钧瓷烧制的整体工序外,我还充分认识到钧瓷制作的不易。细节决定成败,在烧制钧瓷的过程中,一定要精益求精。”周贯涛说,一直以来,孔家钧窑对钧瓷烧制的整个流程和工序都要求非常严格,他也在潜移默化中高标准严要求自己。这为今后他开创自己的工作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丈夫一心做瓷女人撑起半边天只因家有贤妻

       “贯涛事业心重,热爱钧瓷事业,平时不爱说话,工作和生活中从不泛泛而谈说些大空话,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个实干派、是能做事的人,只会用行动去证明自己,我相信他。”在钧瓷行业,熟悉他的人对都是称赞有加,直夸他是一个务实稳重、虚心求教、一心做瓷的手艺人。
 
       提起丈夫,周大嫂显得略不好意思。这期间还有鲜为人知的故事。
 
       “我们本就是农民出身,根本就没想到过将来有一天也会做起生意,一来我和丈夫都没有什么从商经验,贯涛辞去稳定的工作这对于身为女人的我来说打击太大。”听说了丈夫单独创业的想法后,周大嫂心里开始犯怵了……
 
       她理解丈夫的钧瓷志向,但是让她在短时间内接受这个事她没法做到。“辞去稳定的工作,意味着一家人短期内就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创业之路维艰前景难以预料,我还有一对儿女需要养育,想到今后的日子有太多的变数,我该怎么办?”周大嫂湿润着眼眶说。
 

 
       那段日子很难熬…… 2016年贯涛从孔家钧窑辞职后就开始和兄弟一起开办了窑口。他自投资金10余万元创办了具有自己设计理念特色的钧瓷艺术馆——居仁坊钧瓷馆。创业后,贯涛盘了一个90平方的商铺进行钧瓷产品的展销,刚开始生意不好,店铺少有人问津。贯涛在外面跑市场,有时候去景德镇、龙泉等地学习一走就是十天半个月,我在家里照顾孩子,店门长期关着也不是个办法,起初我听他辞职创业时心里着实生气,后来他筹备开店我也没管。“不过听老一辈人常说:‘女人这一辈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女人一辈子图的是啥?也就图一个好男人而已。贯涛脾气好、人踏实稳重、有上进心,后来日子渐渐好了起来,我也就忘记了。”周大嫂笑着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对于周贯涛的钧瓷抱负,周大嫂其实是知道的,只是结婚近20年来,他们很少像其他夫妻一样面对面坐下来谈心。丈夫主外挣钱补贴家用,家里的担子自然就落在了她的肩上。虽然心里觉得委屈,但还是在丈夫创业的关键时刻站在了身后予以默默地支持,义无反顾地撑起了家里的半边天。
 

选择创业之路认定目标一根筋缘自真心喜欢

       谈及周贯涛的创业之路,可谓是一波三折。像很多初次创业者一样,周贯涛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其间有来自家人的不理解,也有市场上的困难。但他是一根筋的人,既然认准了目标便只会坚定的走下去。好在自己的作品在市场上有一定的认知度,这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勇气。后面,他度过了难关,如今开办的钧无双已经在神垕镇走过了三周年的时光,兄弟俩个的居仁坊钧瓷馆也在神垕镇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图为周贯涛在神垕的钧瓷名店“钧无双”

       周贯涛坦言:“他在初创作时期,将创作重点定在茶器、花器、香器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器型上,一方面考虑到自己的技术积累和能力,另一方面意识到钧瓷艺术生活化具有广阔前景。”在钧瓷创作上,他从其他钧瓷大师那里也学到很多,获益匪浅。
 
获奖作品主人杯

获奖作品聚口壶

图示为周贯涛近照正在向顾客展示钧瓷作品
       “孔相卿大师曾经说过:‘钧瓷艺术走入大众生活,是现代钧瓷发展的必由之路。钧瓷以实用艺术的身份进入更多人的生活,需要体现三点,一是尊重适用,二是侧重形式,三是融入文化。’这句话对我启发很大。对于像我这样的后来者来说,需要对钧瓷艺术的发展有一个相对清晰的判断,不能盲从,更不能照搬。”周贯涛这样告诉记者。
 

酷爱钧瓷艺术积极参加培训课探索创新方法

       开店后的三年时间里,周贯涛的作品还是比较受市场欢迎的。但是由于其作品受知识水平、审美设计思维的局限性等因素影响,创作之路一时间走到了困难期,周贯涛意识到这是自己遇到创作瓶颈了。随着创作的深入,周贯涛逐渐意识到由于缺乏文化底蕴,自己在创作过程中总是遇到难以打开思路的困局。这该怎么办?
 
       周贯涛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一方面,我要向其他大师学习,听听他们对钧瓷创作和钧瓷未来发展的观点,学习吸收其他钧瓷大师他们的先进设计理念;另一方面,我要向书本、网络学习,从文化、艺术、历史、美学等方面获取营养补充自己的短板。此外,我还不断参加各种培训和交流活动。”周贯涛饶有兴趣的说。
 
图示为周贯涛正在全神贯注的进行拉坯环节
       周贯涛和神垕镇几十位钧瓷手艺人于2017年10月,参加了由许昌市钧瓷文化产业园管理办公室和景德镇陶瓷大学共同举办的为期2个月的景德镇陶瓷大学禹州钧瓷行业技术人才培训班。培训期间,他们学习了设计、窑炉、材料、泥片成型、雕塑、拉坯等陶瓷专业课程,听取专题讲座20场。“通过培训,学到了专业的陶瓷艺术创作知识,也感受到了更加先进的艺术发展理念。此后,周贯涛更加积极的参加类似的陶瓷工艺知识陪训活动。
 
       就在2018年8月26日,周贯涛报名参加了由北京陶瓷艺术馆举办的中国陶瓷艺术设计高端人才研修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守智教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研究所装饰美术家梁任生教授、清华大学教授陶瓷科技专家吕晓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建中、著名餐饮企业海底捞用餐系统设计师张昆等专家对学员们进行了为期一个礼拜的授课。研修班坚持因材施教,对陶瓷设计人员进行系统、科学的培训。在周贯涛看来,通过参加这次培训,他在鉴赏能力、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高。
 
高研班全体学员和专家学者等领导合影留念
       作为一名青年钧瓷手艺人,周贯涛在继承传统陶瓷优秀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不同产瓷区、陶瓷业界大师,以及神垕其他钧瓷大师等专家学者先进的工艺理论和美学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钧瓷创作水平,以期烧制出更多符合现代人审美的钧瓷精品,想尽办法力求让自己的手艺完美地呈现给市场。
 
       周贯涛工作中拥有执着的追求精神,对自己的每件作品都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与此同时,更不忘钻研把学到的陶瓷工艺专业知识应用到自己的日常设计当中去。而“学习、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则是周贯涛对钧瓷手艺人匠心精神内心世界最深的感悟。
 
 
       周贯涛,1976年2月5日出生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石圪节村人。2016年兹聘为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管理协会钧瓷艺术青年发展委员会“常务理事”。1995-2016年在孔家钧窑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钧瓷生产制作经验; 2016年在河南省陶瓷营销职业技能竞赛中,作品《石瓢壶》荣获铜奖;2017年在第四届河南省钧瓷壶设计大赛中,作品《潘高壶》被评为银奖。
 
       曾于2011年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级培训项目“禹州陶瓷高级研修班”已修满全部课程;2017年10月,参加了由许昌市钧瓷文化产业园管理办公室和景德镇陶瓷大学共同举办的为期2个月的景德镇陶瓷大学禹州钧瓷行业技术人才培训班;2018年8月26日,周贯涛参加了由北京陶瓷艺术馆举办的中国陶瓷艺术设计高端人才研修班。
 
       现为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管理协会钧瓷艺术青年发展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文化艺术金融委员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