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母刺字的故事,历朝历代都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关于岳母刺字,历史上尚无详细记载,故有多种传说,各种版本。不管什么版本,都是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期盼,对儿子的要求,也是一位英雄的母亲寄托了千千万万的母亲的祝愿,无论是尽忠报国还是精忠报国,在母亲的心中,儿子对祖国的报效,是一位儿子对祖国应尽的义务,尤其是烽火连天的年代,外敌入侵的岁月,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就显得尤为珍贵,尤为重要。
王大凡一介书生,只有借岳母刺字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心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宣泄一下日本侵我中华的愤慨之情。达到唤起民众投身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中去。
在王大凡心中,“尽忠报国”与“精忠报国”有着本质的不同,尽义务、尽心、精心、全心全意、力求完美的去报效祖国。于是王大凡选择了一块圆盘来表达和诠释“精忠报国”的深意。
作于1937年的四方笔筒《木兰从军》、《投笔从戎》。将王大凡的爱国主义情怀表达的淋漓尽致。现将王大凡的题跋敬录其下。
花木兰者,古民间一弱女子也,彼时国家因事而征兵,父适为老病之中而名则已到军籍,当此时父病妹幼,乃慨然变服,代父长征。其弯弓白马时,驰骋于白山黑水之间,掳敌骑而丧敌胆,十二年来未尝挫折,迄战胜而归来,同伴人无其为闺中之丽质者也,吾国素以重男轻女,故使花木兰者独擅其名也,方今男女已跻平权,女子因爱国家之尊重,国事如斯,吾诸姑妹妹当亦责无旁贷,义当共起奋勉,毋使彼木兰者得专美于前也,吾之吾言有号吾画有灵,不上十年中,吾国有千万木兰为国室劳也。以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唤起我中华儿女像花木兰一样天不分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少,奋勇当敌。这才是王大凡画花木来的目的。
投笔从戎,王大凡也以题跋的形式,诉说了自己的情怀。“不甘雌伏志驱驰,投笔从戎大有为,铜柱巍巍域外建,方能无愧做男儿”,这是王大凡为投笔从戎所做的七言律诗。他的题跋是时至今日,国难已凭险象,吾侪青年,何甘窗下雌伏的事。笔砚之间,闷也,如何德为书空,咄咄,于之时何补。纵横数远道,黄尔曾繁扩,青年乎,救亡国存比其时也建功立业机会至矣。所谓英雄造时势造英雄者,语岂欺人哉。
观夫班定远之投笔奋起,彼一书生而建立千古不朽之功,宜其各之标子史策也,我国青年诚所及时奋起,忻然而效之,则国难不足平,耻辱不足雪,否则不但为今人之所弃,仰亦为古人之所嗤也。可恨吾老矣,未能执戈杀贼,勉之以书画寓意俾人,观之而能作兴起之县耳。此时的王大凡已届天命之年(1888年-1938年)。可谓老矣。但愿此作可以影响年青的热血男孩去执戈杀贼。热血沙场。
王大凡一生画过几十件木兰从军,如他的题诗,有:“木兰无弟又无兄,十二年来代父征,谁谓英雄非女事,脱笄万里静边域”。又有:“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朗”。中国陶瓷博物和王大凡艺术馆都收藏了木兰从军题材的作品,题有五言诗:“愿驰千里呈,送儿归故乡”。
王大凡另一件作品“梁红玉击鼓战金山”逶迤的山岚,一望无际的河水,王大凡以象征的手法,展现战场的宏大,梁红玉船头击鼓助威,飒爽英姿,梁红玉是南宋大将韩世忠之妻,出生于习武世家,由于战乱流离润州为妓后,被韩世忠救出苦海,为报知遇之恩,便以身相许,他虽一风尘女子,却一身正气,雄才武略,协助丈夫韩世忠抗击外乱入侵。梁红玉击鼓战金山,是这位女子用计策智慧指挥赢得的战争,而且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案例,后被大宋封为英烈安国夫人。
记得文革前(1969年左右)家中的案台上摆了一副三联,中间一块是尺又瓷板,左右两边是满尺瓷板,中间一块是王大凡画的岳飞的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左边一块是辛弃疾嫁轩的“八破阵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呆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右边是抗金名将史可法与扬州城共存亡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我之所以在52年之后,对这幅三联瓷板画记忆犹新,不是我有过目不忘的本能,只是从记事之后,一直天天陪伴着我成长,三件盛赞三位爱国大将军的高大威武的形象也融入进了我的生命里。
作者简介:王怀亮,1957年生于中国陶瓷第一世家,祖父王大凡为著名的珠山八友发起人,荣获1915年万国博览会(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父亲为中国陶瓷美术家评委、著名的陶瓷美术家。王怀亮现为中华文化促进会陶瓷专业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书画委员会陶瓷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陶瓷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王大凡陶瓷艺术馆馆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2015年用了三年的时间完成了举世瞩目的天下第一壶——唐诗三百首大师壶,2015年至2018年完成六十块粉彩《牡丹亭》的组织创作,2019年又组织景德镇的艺术家创作100块瓷板《西游记》;《牡丹亭》、《西游记》都是中国陶瓷举世无双的作品,必将载入世界陶瓷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