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诗,献给1999年4月8日在国内外正式发行的《中国陶瓷——钧窑瓷器》邮票。
——题记
出戟尊
太阳,金色足音
燃烧在青铜时代
冷却时,月白风清
京师,黄昏角落
喇叭花蕊,盛放礼乐大典
不曾凋零,千年盛世梦想
陈桥披覆黄袍,崖山降落旗幡
帝国的经纬度,一一陈列渐次摆开站立的威严,
将亘古虚空的黑洞填充轮盘的旋转,
成就条形方棱错落的峭拔中军帐中的一支令箭,
与一截历史遥相呼应关于你的隐喻,
和江山美人有关君王的旨意,
裹挟社稷苍生的沉浮
统帅的虎符,决定千军万马的生死
瓷音,大宋帝王御赐神垕之名钧官窑遗址,
紧紧贴近圣殿紧闭的大门气度高雅端庄,
不可思议千变万化的釉彩把一团锦绣江山
和破败文明,重塑成型拿捏把玩直至被汴梁
和临安,南北的时间节点击穿破碎的王朝化成了,
烽烟 尘土
千古风流的王,优雅地躺着一枕繁华
在《清明上河图》的一隅,吟词 品钧
紫红釉花盆
面对大自然,遐思大地馈赠的草木美学
人们不得不弯下腰身,把体态丰腴的你捧起
在宫墙内的园囿,哪怕种植一株青涩的花草
也等同于精心收养,一把黄泥土厚重的灵魂
帝王需要一个花盆,浸润紫红釉的光泽
凸现皇家典雅的气度,
聆听满是诱惑力的瓷音片片唤出细小游走的鳞甲,
拼出一帧红烛照海棠的完美
皇家的威仪,需要大宋的审美哲学诠释
时光的穿越,最终将一个王朝远去的足音
定格在古老的帝都,托付于窑变的惊艳
小小的器皿,能够盛放三千里锦绣江山
也能够喂肥明月清风,金樽花影
抵达隐逸的山水,将花朵饮啜露珠的唇音
慢慢揽入怀中施以肥土,小心服侍供养
大宋永不凋落的花事,绽放繁密的三月烟花
轻歌曼舞,离不开豪放,也离不开婉约
待在深宫,陪伴案几
青衣的水袖,轻拂山水画柔软的写意
却无法猜透瘦金体瘦硬锋芒,最终落笔的走向
双耳炉
倘若能够用冷却的灰烬,置换一炉升腾的香火
不要忘记用顶礼膜拜的虔诚,
奉迎一场盛大的祭祀
从中原腹地的礼乐宴飨,
到阴山南北的穹庐琴弦
一片瓷音千转百回的律动,
大音希声
袅娜烟雾,大地辽阔蜿蜒出疆域无边的曲线
俯身贴耳三足的稳固,
聆听千里之外皇城钟鼓轰鸣
大漠寒夜引燃一点星火,校对时间的细微偏差
牢牢向着帝都的方向,遥望叩首
鼓腹丰满成圆月,敞口包容天光
铭文用沉默的叙事,唤醒大元帝国尘封的记忆
马背上的草原,旌旗下的河山
水草肥美的线条,勾勒天苍苍野茫茫的绚烂壮丽
一炷香用自己的方式,
温柔切入熨帖甲衣包裹的肌肤
野性骨骼支撑狂乱的心跳,
加速三百六十度的旋转
骤然停止,迷失于前朝窑火舞动的隐语
上天炉火,赐予双耳
把草原铁骑的呐喊聚拢,放马南山
上天炉火,温润腹腔
把王朝宿命的轮回拾起,归于沉寂
前世莫非是香炉峰站立的身姿,
回归宫殿抑或书房
依然用冒火的喉咙表白,独立于天地的苍茫
迈开隐约的足音,负重前行
眼眸啊,灰色的尘埃燃烬的火焰
在内心一层层堆积,等待又一次被点燃
在属于自己的年代,自焚的沉香无法埋没
极力思考每一个历史的出口,倾斜的方向
连座瓶
一支荷花,离弦的绿箭射出
天与地的距离,是心的归程
萌动于《诗经》的身影,滑动柔软的清波
兰舟会满载荷塘月色,幸福荡桨千年
一旦到达元朝的堤岸,爬满风尘的枝叶
会从氤氲清香的画笔漫洇,打开十里荷花
莲花宝座上,有打坐的观世音
玉净瓶隐身,杨柳枝吮吸甘露抛洒
镂空的不是泥火器物,是隐匿的时光,
釉面扩散露水圆溜溜的颤音,夏天一夜间盛开
莲藕从淤泥拔出雪白肌肤,铺展清风里的蛙鸣
稻香熏染了小桥 流水 人家,红尘过客难以入眠
采莲曲,饱满的丰盈跳荡浣花溪畔
北国风烟打湿的江南吴语,太过轻软
不知是否能够撑起,一阕婉约的词令
邮票上的钧瓷
【作者简介:燕超,网名关山月明,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诗网第三届签约作家。近年来,在国家、省、市报刊杂志发表各类诗文200余篇,全国各级征文大赛获奖30余次。著有小说集《落花人独立》。另有作品入选诗歌选集20余种。】
合作官方:北京陶瓷艺术馆 钧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