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首页 >馆内资讯



【钧瓷征文】当钧瓷遇见秋红

发布时间:2020-03-11     作者:admin






王秋红

她爱钧瓷,爱到了骨子里。
她崇尚自然,不以世俗为束,追求本真,不同他人若鹜。
她眼里的钧瓷,不是冰冷的,不是单调的。那是一件件精灵,那是万物自然的化身,你若喜欢,你若懂它,她可以双手奉送,不拿一文。
我时常想,她一定常常拥抱着那里的山水,熟悉自然的温度,要不然,她怎会于冰冷中温暖出世界。
她也一定时而安静,时而热闹,她也一定时而穿梭人群,时而不食人间烟火。
要不然,她怎会将钧瓷变幻成了她的身影。

不入钧缘阁,焉知秋红钧

王秋红,有着自己对钧瓷的见解。
可能是对于色彩的迷恋,也可能是对自然的领悟,更可能只是简单的随心而动。
她手中的钧瓷作品,从创釉始,便融入了原始的大拙之彩,并糅合了自然缤纷之态。
甚至,鲜少有迎合市场的作品。
或许很多人不懂她,或许会有人误解。
但也正因为如此,造就了“秋红钧”这一系列品牌,在钧瓷界的风格独树一帜,如一抹鲜红,亮眼而动人。

正因为太过深爱,所以,她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但这条路,却着实艰难寂寞。
虽然但凡不简单的艺术,都是孤独的。
虽然从来吸引人的艺术,都是独特的。
但显然这些都是无妨的。
因为,她是骨子里的艺术家,从骨子里眷恋着钧瓷。
所以,当你走进钧缘阁,也就走进了她的世界。

我看过任红兵老师拍的她的钧瓷,也看过她的钧缘阁。
有一件叫做《海之蓝》的作品,将蓝色烧制的如梦如幻,宛若妖姬;掺杂着的鎏金,像极了去年夏天我赤脚踩过的沙滩。
瞬间,如我置身于海洋之间,肆意漂浮,任晨光洒在我身上,任流沙拂过我指尖。
那一件唤作《雪豆》的钧瓷,我一开始总也想不明白这个名字,纹路虽似豆,釉色偏朴实。
直到上次回老家,看到了山上的小草芽,家中的老豆荚,正是,新年未芳华,二月惊草芽。
于是,那釉色虽非雪白,这世间也并无雪豆之说,但却让人感觉再贴切不过。

当我欲停笔,突然想起了那一件《玉湖流莹》,色彩是藻绿仰或是青翠,已记不大清楚。
只记得当时,想起了济南的大明湖,宽泛的湖面上,微风过,吹起荷塘莲叶,惹得杨柳依依。
而如今,每天交织于人流,奔波于高楼,似乎早已忘却了自然的召唤。

不入钧缘阁,焉知秋红钧,待知秋红,自知钧阁。
但我不想你“入阁”,我怕你入梦自然,难抽其心。

与君知秋,在与钧更在于秋

王秋红的窑口,在一个看似萧索的村旁,仿佛她的心和梦,都在这偏僻却美丽的小村里。
在她内心里,钧瓷是一种“宁静而致远”的艺术,需要远离尘嚣,沉下心来。
她亦如钧瓷一般,都若精灵,在不为人知的地方,散发灵气。
像是在钧缘阁,王秋红与寂寞为伴,却怀揣一颗热忱的心,用游历四方的见识,及超脱自然的眼光,创作出了独一无二的钧瓷作品。
收时光一缕尘埃,藏万物千般变幻。
“秋红钧”以其自然之釉,独到之型,在岁月洗涤中,使人心有归属,情有归宿。

每一件钧瓷于王秋红眼里都不乏诗趣,或繁复而缠绵,或简约而冲淡。
或浓如酒,或淡如菊,绚烂如霞,温润如玉,意在而气存。
她,热爱自然,视艺术为生命,钧瓷在她的手里,由一捧泥土起,经淬炼,历风雨,方成故事,方登大堂。
她心中,此皆为自然之作,是为天赐之物,纵或偶有欠缺,亦不乏生趣。

人说,一个水一样娴静的女子,却比男人更决绝地把自己的青春燃烧在土与火的艺术中,柔到极处,亦刚到极处。
我说,这如水一样的女子,正是细腻到极处,才于一件件细腻的钧瓷中,成就这细腻的艺术之路。
就像陶渊明,不为“三斗米”而“折腰”,坚持钧瓷创作的艺术性。
十年来,那些深爱的钧瓷,隽秀端雅,别有情怀,并享有盛誉。
“秋红钧”,崇尚自然,自成一派。
像是钧瓷界的一抹鲜红,如秋日的枫叶一般,于黄天漫地间,绽放光彩。

当钧瓷遇见秋红,
不仅仅是秋的色彩斑斓,
更是那红的火焰所传递的情怀。
于是,
看钧之妩媚,
观秋之婀娜,
不言不语,
自成一家。

于是,于钧看秋,融情入意,灵动自然。
于是,与君知秋,在于钧更在于秋。

 

作者:吴弘扬

合作官方:北京陶瓷艺术馆  钧瓷网